11月1日下午,402永利集团“新论语”讲坛第208讲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作题为《民间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创”与重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研室副主任高正瀚主持,日语教研室主任刘洁,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胡彤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共同聆听讲座。

吴元新教授从民间工艺的历史脉络出发,结合丰富的图片与视频资料,深入讲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他围绕剪纸、刺绣、漆器、陶瓷等多种传统工艺,阐述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并通过提问与交流引导同学们思考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他指出,“创造性转化” 重在挖掘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核,将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场景相结合;而“创新性发展”则需依托现代科技与设计理念,为民间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吴教授特别强调,非遗“两创”并非对传统的割裂与颠覆,而是在尊重传统技艺本质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只有守住民间工艺的文化根脉,才能让创新真正具有生命力,避免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误区。”

讲座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段启英老师介绍了青岛本地的蓝印花布文化,从图案设计、染色工艺到地域特色,展示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讲座总结阶段,吴元新教授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与传播工作,“让传统工艺在生活中延续,在创新中发展”。高正瀚老师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专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数字化传播助力非遗“两创”的实践落地。
本次讲座加深了师生对民间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理解,拓宽了文化传承与学科融合的思路,为推动学院文化育人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撰稿:董锐娴、高正瀚;审核:郭印、张成福)
报告人简介:
吴元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被授予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民间传统印染技艺》等10余部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先后荣获五次国家级文艺大奖“山花奖”。